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一些短板的存在。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将更为复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精准聚焦短板弱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
补短板是硬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准确理解《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一文提出的基本判断,把握关键节点,正视自身不足,持续不断改进。
准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的基本判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一文强调,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这一基本判断,是我们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提高认识、落实政策的重要遵循。
把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松懈思想。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我们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继续聚焦短板弱项,真抓实干、不懈奋斗,保持创新活力和奋斗动力,以更加激昂的斗志做好关键时间节点的各项工作。
正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短板。补齐这些短板弱项,是当前形势下的重点工作。我们必须正视所存在的短板弱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为衡量标准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治理环境污染、推进民生工作、健全社保机制等方面继续发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集中力量精准攻坚
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切实分析现实情况,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处理好三大关系,集中力量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
切实分析现实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是经济指标稳定增长。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呈现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结构不断健全优化,地区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成果不断增加。“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5项主要指标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已提前实现,大多数指标已经处于基本完成状态。二是三大攻坚战均已取得基本胜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良好成效,新的金融监管框架高效运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现行贫困标准下的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近年来,财政教育支出持续增长,连续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全面覆盖,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大幅度提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就业帮扶、失业补助、特困人员供养等制度全面实施。
把握好三大关系。《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一文提出,补短板工作中要把握好三个关系。首先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整体目标,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一整体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所有人群、所有地区同时实现,个体目标实现的时间还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来确定。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充分认识个体目标实现的时间不同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不存在冲突。其次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我们在实践中要把握好指标处置的原则,对一些相对指标要持续改善。再次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获得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考虑到定量与定性的关系,特别是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比较明显的定性判断内容,这也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聚焦短板解决难题。精准聚焦短板弱项是接下来工作的重心,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在明确方向、把握关系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短板问题,在贫困人口、区域差异、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坚决完成目标任务。要聚焦贫困人口。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别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并将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要聚焦区域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加上复杂的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因此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之一。必须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的发展路径存在明显不同,对不同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梳理,在科学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要聚焦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坚持走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疫情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推出多项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我国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工作思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注重政策实效,加大财政投入,为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提供坚实保障。
加大对脱贫攻坚战的财政投入。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在这一过程中,财政投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转移支付要向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各项财政专项扶贫政策,稳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确保专项扶贫资金直达市县基层;重点做好产业扶贫补助,注重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切实提升财政扶贫资金效益。
加大对全面稳定就业的财政投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稳定就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补助、职业培训补贴等,切实让市场主体享受到减税降费的实际益处;积极推动中小微企业降低成本,扩大中小微企业财政优惠补助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放大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切实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
加大对民生兜底保障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做好医疗卫生、教育等基本民生事业的资金保障,充分利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领域财政投入的针对性。积极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标准、强化疫病防控领域投入等,聚焦重点群体、重点关注领域;切实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注重提升社会保障各类支出水平,加强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重点群体的保障,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3]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