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保信”)在网站
披露文章《农险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其中强调,农险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面
临农业保险保障不充分、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完善外,还需解决信息化建设不足问
题。
据业内专家介绍,当下,险企正在通过科技赋能,在风控、评估,以及保险承保
、理赔方面推进信息化应用,但在气象、灾害预警,和农田位置、农作物信息等方面
,仍然因涉及相关资源获取、投入成本较高等问题,开发较少,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
难有破除。而目前,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地方政府推动下推出的农业
保险综合信息平台,以及商业性第三方平台的搭建,帮助险企在气象数据、特色农作
物交互数据等方面提供支撑。
国内农险业务稳健推进,科技赋能破行业桎梏
近年来,在行业增强保险保障覆盖面,农业市场需求催发,以及保险公司加大非
车险业务布局力度等多重影响之下,农险业务实现以相对稳健的速度逐步发展。据银
保监会统计数据,2020年前8月财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实现665亿元,同
比增长14.07%,保险金额达到30536亿元。
尤其在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补贴背景下,农险保障覆盖面正在逐步加大,但不
可否认的是,面对中国巨大体量的农业市场,财政补贴相对有限,且在部分地方,中
央和省市的财政补贴政策并未能平稳落地。关键之处,在于农险业务如何实现真正的
可持续、长期经营。
目前,我国农险经营模式,以依赖政府部门推动,基于一家一户进行承保、理赔
为主,造成相对高昂的成本,与由政府部门约束力有限、保险公司内控能力不足所引
发的违规行为。不少阻碍,横亘于前。
对于目前农险保障覆盖有限、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中国自保网执
行董事曹志宏向蓝鲸保险强调指出,这其实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原因
包括,世界范围内,农业仍没有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威胁
巨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各类极端性气候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
成巨大损失。同时,我国农业再保险承保能力有限、农户收入偏低,支付能力有限,
我国对于农业风险的研究投入少,缺乏能为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研究机构和研究
能力”。
而为了打破桎梏,行业各方也正在努力以科技赋能,将推动“智慧农险”作为发
力目标。在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
也明确提及要“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
举例来说,某险企在商业性肉鸭养殖保险中,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功能和智
能合约技术,对生产环节中各方记录的数据进行梳理,通过多方数据计算、比对、验
证来获得肉鸭养殖的每日实际死亡数量,以此数据处理结果作为赔偿依据,帮助解决
肉鸭养殖业保险数据失真问题。
再举一例,此前,某大型险企推出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将3D人脸识别、声纹
识别和唇语识别三大高精度识别引擎融为一体,通过采集三种不同的生物特征,使得
认证和识别过程更加精准。
无人机已在开展农险业务的险企中逐渐普及,主要应用于森林火灾、暴雨涝灾、
果树验险验标等农险实务中。通过搭载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无人机能够帮助保险公
司在较短时间内将获取的影像转换为量化的风险查验数据,从而帮助保险公司对损失
程度进行较为精准的判断。
农险信息化或成破局关键,搭建平台“破壁”实现数据共享
科技赋能,帮助农险从产品设计、核赔理赔等多个环节实现成本优化,而更为根
本的转变,从业内呼声来看,在于着力发展指数保险,将以区域产量、天气指数等数
据为核心涉及的指数保险,逐步取代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
据蓝鲸保险了解,指数保险是将损害程度指数化为特定区域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或
是气象数据指标,理赔则是考量预先设定的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而非实际损失。
这就意味着,保险公司的核保、验标、查勘定损不再需要次次到户,达到降低成本的
目的。
而指数保险推进的核心,即在于如何提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目前,
我国农险信息化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农险电子化、数字化、智能
化程度低,科技应用不普及,影响风险管控和产品创新。农险行业亟待探索利用大数
据功能和优势,依靠新技术、新手段,改变传统农险的粗放经营型模式,形成现代的
精准高效型模式,从而提升服务质效。”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提出。
更进一步来说,即需要整合财政、农业、林草、气象、保险等部门的信息资源,
破除数据壁垒,实现农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合理运用数据,各方主体承担保密义务
,提高农险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农险产品研发、费率动态调整、差
异化定价和风险区划研究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对于解决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具有一
定帮助”,曹志宏同时向蓝鲸保险提出,据其介绍,农业信息化在农险业务方面的应
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在地理位置、农田信息
、动植物标识等方面信息化应用;对于风险评估、损失评算方面的信息化应用;以及
对于保险承保、理赔方面的信息化应用。“目前保险行业对于风险评估、定损以及理
赔承保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投入成本较大,而在气象、地理等方面,因涉及相关资源获
取、投入成本较高等问题,开发较少”。
不可否认的是,跨部门的综合性数据整合,依靠险企的力量显然力有不逮,而行
业正在推动第三方平台的建设。如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对接28家经营农险
业务的险企,同时引入全国2400多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建设线上气象灾害证明数
据查询接口并拟定行业标准。通过农险GIS系统整合涉农基础数据、地块矢量数据
和遥感数据等内外部数据源,向部分地区提供智能核保、长势监测、风险预警和定损
评估服务。
除全国综合性平台外,各省市也在基于自身农业发展特色和农险渗透程度推出区
域性智慧农险平台。9月末,广东省上线推出农业保险综合信息平台,链接农户投保
、财政补贴申请、农险一张图数据分析等环节。
“各地区农产品种植、保障,常发灾害有不小的差异,由地方政府牵头,相关部
门配合,保险公司参与,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户实现线上投保、
核赔,提升农户的信任和投保效率;另一方面,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更好的掌握
实时数据,打破孤军奋战的局面”,一位经营农险业务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蓝鲸保
险分析指出。。
此外,还有商业第三方平台,搭建“智慧农业气象灾害系统”等,通过进行气象
大数据分析,实现覆盖全国各地特色作物的农业大数据交互式多位信息展示,通过精
准的气象数据和综合分析,帮助配合农户进行防灾减损,同时给保险公司在产品定制
方面提供帮助。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