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疫情‘黑天鹅’后,资产质量加倍劣变不可避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
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日刊发的《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一文中指出。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趋于收敛,金融体系韧性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攻坚战已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但也要看到,因受突发疫情影响,今后一段时期,我国
金融体系承压加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下半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尤其
需要关注银行不良反弹风险。另外,影子银行反弹回潮等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而要
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需从信贷客户投向及金融供给侧两端发力,处理好结
构性的新问题。
做好不良资产持续暴露准备
“由于金融财务反应存在时滞,目前的资产分类尚未准确反映真实风险,银行即
期账面利润具有较大虚增成分,这种情况不会持久,不良资产将陆续暴露。”郭树清
在文中指出。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4万亿元,
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较上季末提高0.
03个百分点。
虽然从数据上来,二季度不良增加幅度不明显,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因银行资
产的质量反映本身常有滞后期,加上疫情期间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出台的一系列金融
扶持政策,不良风险呈现出特殊的滞后性,不良资产很可能“先抑后扬”。
“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等,违
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生成速度和账面不良率或将继
续上升。”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持同样观点:“银行资产质量是个滞后指标。
在疫情影响下,银行对部分贷款主体实施延期还本付息,也导致后续不良贷款逐步在
财务报表上体现。”
据银保监会此前透露,预计今年全年银行业将处置不良贷款3.4万亿元,比去
年的2.3万亿元加大了力度,明年的处置力度会更大。因为很多贷款延期了,一些
问题明年才会暴露出来。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强调:“对于全世
界金融行业而言,都将面临信用风险压力攀升的挑战,虽然国内经济恢复相对较快,
但形势也依然严峻。从目前来看,实体经济还在复苏过程当中,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
间内信用风险压力加大是正常现象。”
不过,专家同时认为,在做好应对不良持续暴露准备的同时,长远来看无需对不
良问题过度悲观。
“金融与实体经济高度关联,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实体经济步入正常发展
轨道,一些潜在的信用风险上升压力会逐步下降,边际上升压力将逐步减弱,整体信
用风险也将回归到正常水平。”曾刚表示。
高度警惕影子银行资金套利等问题
影子银行是自2017年以来监管重拳整治的重点,截至2019年末,影子银
行规模已经得到大幅压缩。但在疫情应对期间,利率下行叠加经济下行,杠杆交易和
投机行为有所增加,一些资金套利问题反弹的势头值得警惕。
“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对冲政策十分必要,执行中如遇新的异常情况
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力度。但也不能不看到,在资金面宽松背景下,企业、居民、政府
都可能增加债务。利率下行一致性预期强化后,有可能助长杠杆交易和投机行为,催
生新一轮资产泡沫。”郭树清在文中强调。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当下严防影子银行反弹回潮有着两个方面重要意义。一方面
,是防范影子银行可能产生的资源配置扭曲和资产泡沫风险。
“在这次为应对疫情而加大信贷投放的过程中,需要防止资金通过影子银行‘通
道’进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而推高资产泡沫引发风险。防止高风险影子银行反弹
回潮,仍然需要做好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的监管。”徐承远认为。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影子银行出现新形式,包括游资脱实向虚、股市出现异动
以及资管新规延期带来的问题如何管理,这些都将成为影子银行未来监管的要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认为。
另一方面,也是为资金能够更加精准地流入实体经济创造必要条件。
“影子银行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脱实向虚的空转。当前而言,防范影子银行的意
义就是确保目前为支持实体经济而创设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及金融政策,能够真正
意义上地将资金引入实体经济,对企业复工复产发挥更好的支持作用。”曾刚强调。
专家进一步分析认为,从目前来看,在保持高度警惕的监管环境下,影子银行还
没有形成卷土重来的趋势。曾刚表示:“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不必过于担心,主要是
因为我国监管层已对影子银行保持相当程度的警惕,而且反应迅速、积极。”
监管层近期对结构性存款的有效压降是很好的说明。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
连续4个月增长,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与企业融资成本之间的利差拉大,导致了资金空
转套利模式卷土重来,一些企业利用票据、债券、贷款融资获得的低息资金购买结构
性存款,获取超额收益。
对此,监管部门进行了及时的纠正。按照监管要求,今年9月30日前结构性存
款要压降至年初规模,并在2020年12月31日前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
二。央行8月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17万亿
元,环比上月下降6547.19亿元,结构性存款实现3个月连降,相比最高峰时
的4月份下降近2万亿元。
“压降速度非常之快,这正是监管层对资金套利问题高度警惕的体现。”曾刚认
为。
处理好两个结构性问题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郭树清指出,要有序处置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实现稳
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专家对此分析认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仍是未来一段时间
内金融防风险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监管角度来讲,要进一步地放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门槛,提供政策上的便
利;对银行而言,要加大对不良催收或处置的力度,提升自身的核心风控能力。另外
,长期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整个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体系,包括相关的制度建设,为
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一个更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曾刚表示。
在此基础上,要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还需要处理好两个结构性的新问
题。
从信贷客户结构上而言,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受此次疫情的影响更大。专家认为
,未来一段时间要化解这些行业企业的不良,需要有更好的政策手段,实现保市场主
体、稳就业。同时,从银行角度,要在现有政策的引导下,尽可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
支持力度,这是长期防范和化解风险最重要的手段。
“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银行
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变化去寻找新的目标客户和信贷投向。”曾刚认为。
“从银行端来说,在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是进
一步聚焦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应该是下半年银行业的一个工作重点。”民生银
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从金融供给侧结构上来看,专家分析,尽管当前银行业整体有足够的风险抵御能
力,但有些银行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而有些银行则存在缺口,其原本经营就相对面临
比较大的压力。
“那些资本充足率相对偏低、拨备存在缺口的银行要千方百计地夯实资本,同时
提高拨备来应对未来的风险。而对于一部分补充资本和提高拨备的能力已经相对有限
的银行而言,可能需要启动新一轮改革,通过深化中小银行改革的方式,比如兼并重
组等注入资本,化解一些存量风险。”曾刚认为。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