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居民资产配置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长期利率下行将显著侵蚀投
资收益。
“中国或许正成为当前全球投资的热点,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吸引力显著增强。”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于8月11日晚间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曲江
讲堂上分享道。
刘珺认为,资产配置中,控制风险永远是首要要素,而多元化配置则是投资取胜
的唯一抓手。对于当前我国居民资产配置,刘珺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量入为出,理
财宜早不宜晚;第二,不要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资产配置内外部环境呈现三大特征
“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下,资产组合与以往不同,过去的经验未必能够指导未来。
”
刘珺提到,尽管此前投资新兴经济体是一种提升收益的方式,但在疫情背景下,
部分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加速暴露,新兴经济体不再适合作为整体板块开展投资,而
是需要在个体分析的基础之上有效增加颗粒度,使新兴经济体的活动投资变得更为精
确。
当前,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而在资产配置内外部环境方面,刘珺认
为目前呈现有三个特征:一是,疫情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历史性大波动。风险资产和避
险资产普遍陷入“流动性危机”,负利率也将成为常态。
二是,投资的方式和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被动型投资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在
解构传统投资的同时,也与量化和智能投资一起开始建构新的投资格局。
三是,应对疫情的超常规财政政策为未来全球市场埋下风险隐患。疫情期间,几
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推出了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预计政府杠杆率将普遍超过100
%。作为风险发源地,美国具有风险全球配置的能力,其向全球转移风险给其他国家
埋下了隐患。
利率下行将侵蚀投资收益
据了解,在资产配置领域中,一个国家的人均GDP高达一定程度时,其国民或
机构对房地产的投资就会降低,而人均GDP一万美元通常就是这道“分水岭”。刘
珺指出,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这意味着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
的配置需求或将逐步上升。
“相对于其他投资,不动产投资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对地点的要求相对较
高,关键时候如果想变现,可能要付出相对较大比例的折让。”刘珺表示。
从房产投资的角度看,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房住不炒的调控引导,房地产市场
将逐渐回归理性。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以及房价涨幅均
在逐渐放缓。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利率长期呈现下行状态,而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呈现出
震荡走低的趋势。刘珺认为,未来中长期利率的下行或许是一种常态,而长期下行的
利率会使收益率增长更加缓慢。
刘珺强调,做好资产配置,控制风险永远是首要要素,而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多
元化配置是投资取胜的唯一抓手,“分散配置、组合投资可以让收益波动明显降低,
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是投资唯一的免费午餐”。
针对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居民资产配置,刘珺从以下三方面给出建议:
一是量入为出,理财宜早不宜晚,有闲钱才做投资理财。投资者要认识到做好财
务安排的重要性,有些理财产品不能马上变现,所以要在日常使用和未来应急之需的
基础之上进行理财。同时,理财应尽量早,越早存钱,复利效果越惊人。
二是做任何投资决策前,都需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风险承
受能力。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承担的风险通常也会增加。
三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资产配置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从市场研判到制定配置
方案,再到执行配置方案,如果是非专业团队或缺少专业经验,就很难做得好。建议
委托专业的机构和人士进行投资理财。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