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宏观经济 > 国内宏观 > 正文

依托公共消费带动居民消费增长

07/23
2020
来源
同花顺网
分享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内消费带来冲击,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下降的风险。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加公共消费成为当前释放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的重大举措。一方面,公共消费不仅是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为居民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塑造内生动力,有效带动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在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也不能盲目增加公共消费,要找准着力点,合理并适当地增加公共消费,才能实现其对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 扩大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 公共消费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消费支出,是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公共消费有助于直接扩大消费需求。广义的公共消费包括三类:政府自身的消费、社会性消费和公共消费性投资。政府自身的消费主要包括政府机构正常运行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即政府机构的自身消耗。社会性消费主要包括供社会公众消费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比如教育、养老、医疗、就业、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支出。公共消费性投资虽然属于资本性支出,但由于此类支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现金流的回报,而是用于满足公众的日常消费需要,因此,广义上说应属于公共消费,比如环境治理、公共交通、防灾抗灾等项目建设。增加公共消费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增加公共消费有利于完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促进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市场准入、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体制机制建设支出,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完善消费的制度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公共消费性投资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并且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比如公共交通、市政公园和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等。 第二,公共消费为居民消费塑造内生动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提振消费信心、提升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建立在消费能力基础上,消费者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才会有消费的信心。首先,公共消费通过提供民生性公共服务有效满足了消费者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长期需要,降低预期支出风险,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消费者有更高的意愿将原本用于养老或医疗等的储蓄资金转作消费,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其次,公共消费通过提供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最后,公共消费通过发挥社会性公共消费的再分配效应,改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均等程度,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居民消费。 准确把握增加公共消费的着力点 虽然增加公共消费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增加公共消费也不能盲目做加法,关键在于合理与适当。现阶段,我国各项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多呈现负增长,可用于公共消费的资金规模有限。因此,增加公共消费既要促进消费公平,注重合理性,又要考虑当前的财政压力,兼顾适当性。针对当前消费环境不太安全、消费信心低迷、消费需求升级困难等现状,公共消费要着力于通过完善消费环境、增加民生和科技等方面的支出,实现对居民消费的带动效应。 第一,增加消费制度环境建设支出,完善消费体制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消费制度环境。一方面,要增加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支出,优化市场监管机制,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融共享,建立健全信用监管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消费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增加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等公共消费性投资,保障消费的公共安全。针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足的问题,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以医疗环境改善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要,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在环境治理领域,强化对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的治理,增加对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公共投资,为居民消费增加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增加民生财政支出,补齐民生短板。增加在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提升民生公共服务的质量,持续释放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首先,增加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支出,降低居民在教育和医疗支出上的自付成本,提振消费信心。其次,增加创业型和培训型就业等领域的公共支出,提升居民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当前财政的就业支出中补助型就业支出占比大且受众相对较多,但该项支出仅解决基本生活需要,无法形成长期的生活保障。而创业型和培训型就业支出能够提升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其技术能力,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增加其工资收入。最后,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为消费者提供稳定的收入预期。 第四,增加科学技术支出,助力有效供给,不断适应消费升级需求。首先,加大中小企业的科研补贴力度。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参与体,通过补贴等形式向中小企业增加科研资金注入,能够扶持和活跃其技术创新,带动生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其次,增加关键性、重大性及突破性领域的科研支出。关键性、重大性及突破性领域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仅靠私人部门投资难以承受科研成本的负担,并且此类技术通常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公共科技支出的直接参与能大大降低私人研发风险,提升私人部门的研发积极性,推动生产技术创新。最后,政府还可以通过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措施,为企业研发提供财政支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科研比较优势,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生产创新升级。公共科技支出能够有效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满足消费偏好升级,有效增加消费供给。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33]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54094","PageTitle":"依托公共消费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宏观经济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1,"Name":"宏观经济","Sort":0},"Rid":54094},"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