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个小时,4万人在线观看,农产品销量逾千件——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
视频直播,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大槐树村开播,赚足了网友的“眼球”。
“爱心献起来!”
“快点下单吧!”
“来了,来了!”
……
镜头中,体操奥运冠军邢傲伟与中国银行派驻大槐树村的第一书记王剑峰变身推
销员,你一言我一语,边津津有味地品尝边绘声绘色地介绍,还不忘与网友互动,好
不热闹。高原旱地油桃、大拉皮、淳化荞面等当地特色产品一下子成了热销品——“
山货”名副其实地上了“头条”。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中行与定点扶贫县共同探索“体育扶贫+消费扶贫”的扶贫
新模式,用冠军力量提升贫困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对发展贫困县电商产业、打造农产
品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大槐树村集体电商还将继续尝试新理念、试行新业态、迈出新步伐,让更
多人了解贫困村、关心贫困村、体验贫困村产品,让消费扶贫有深度、有广度。”王
剑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依托中行消费扶贫力量,去年5月以来,大槐树村集体
电商帮助贫困地区群众销售农产品16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120多万元,
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提供就业机会,群众幸福感和满足感不断攀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全面
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攻坚,到了最吃劲的时刻。而上述情景,展
示了中行以金融之力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从中国银行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迄今四年
来,该行累计投入和引进无偿资金6.95亿元,实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
障等扶贫项目2000余个;累计派出挂职扶贫干部3000余名,帮助销售贫困地
区农产品5.65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6万余人,助力咸阳四个贫困县和全
国1000余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部署要求,中行连续18年定点帮扶陕西
省咸阳市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四个国家级贫困县,同时各级机构承担着全国10
34个村的帮扶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谋划 推动形成精准扶贫新体系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这既是中行全
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动力,也是该行助力脱贫攻坚“上台阶、上水平、上格局”
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行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把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抓不放,构建了“围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一个目标
,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贫困群众两方合力,聚焦产业、民生、深度贫困三个领域,
发挥银行、员工、客户、国际四种力量”的“1234”扶贫工作机制,促进扶贫工
作有序推进。
为更加突出精准要求,中行设计并推动“十个一批”帮扶举措,通过“安排一批
信贷资金、帮助引进一批企业、推动落地一批金融政策、协助销售一批优质农产品、
建立一批村镇银行、用好一批慈善基金、引入一批国际慈善基金、帮助培训一批地方
干部、增派一批扶贫干部、推荐一批就业岗位”,探索出一条政府财政支持、企业微
利经营、贫困人口持续受益的扶贫模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述“1234”机制和“十个一批”举措,已经成为近年
来该行开展扶贫工作的鲜明特点和有力抓手,成效显著,而通过科技赋能,搭建消费
扶贫新渠道也正是中行助力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
“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由于信息匮乏、渠道不畅,不少农产品滞销,贫困群众难以通过销售获得市场红利。
”中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这一痛点,该行运用“互联网+”思维,着手打造
网上精准扶贫平台。2016年10月,融合公益理念、市场力量、金融服务和区块
链技术的“公益中行”精准扶贫平台正式上线,为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架起了新渠道
,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创造了新机会。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300万人,实现
消费扶贫金额超过4亿元,累计受益贫困人口超过11万人。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益中行”平台在全行开展“助力抗疫、‘苹’安
迎春”消费扶贫活动,形成“宣传倡导—发起购买—平台下单—统筹货源—高效发货
”的消费扶贫机制。一个多月时间,全行采购扶贫县滞销苹果170余万斤,销售额
达1100余万元。不仅如此,平台还快速上线潜江小龙虾等40余种湖北滞销产品
,开展“助力湖北、为农分忧”线上消费扶贫活动,购买和助销湖北农产品超千万元
,有力支持了湖北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发挥优势 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
“咸阳年产水果400多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产地,但一直未形成统一
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采访中,中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中行与当地有关部
门协作,将当地红色资源“马栏革命根据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打造“马栏红
”商标和系列包装,通过各类渠道将“马栏红”苹果推向全国市场,为当地苹果赋予
品牌价值,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销量和价值。
从观念理念、运行方式上促进定点扶贫地区农业发展——“马栏红”品牌的成功
,也正是中行通过发展产业帮助贫困地区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
年来,中行依托集团力量,协调各方资源,积极打造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特色产业扶
贫模式。
一方面,积极争取无偿资金投入。中行通过集团无偿捐赠、引入社会慈善资源等
,加大对产业扶贫项目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发展前景良好、扶农益农效果明显的产
业项目。特别是2020年以来,该行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农业产业、基础设
施、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等扶贫项目70余个,有力支持四个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和
乡村振兴。
中行聚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务院挂牌督战县,加大
信贷投放力度,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在深度贫困地区增设网点,设立离行式自助银
行,投放智能柜台,下沉金融服务,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为贫困地区产
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值得一提的是,为持续推动定点扶贫县重点产业项目,中行协调省、市、企各方
,发挥沟通撮合作用,引进泰国正大集团在定点扶贫县投资建设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该项目投资7亿元,中行出资30%,并发放扶贫贷款5.26亿元,通过投贷联
动,探索了政府、企业、银行共同出资,贫困户提供土地,建设、养殖、加工、销售
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另一方面,中行大力推动金融服务水平提升。据了解,作为我国最大的村镇银行
集团,中行旗下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通过人员本地化、贷款县域化、税收当地化,完善
贫困地区金融供给,积极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8年,中银富登投入1.
2亿元在陕西咸阳四个定点扶贫县设立四家村镇银行,弥补了集团在当地无分支机构
的空白。开业仅一年多,四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贷款达3.8亿元,贷款客户数21
00余户,90%以上为涉农贷款,形成了“政府—村镇银行—龙头企业—贫困户”
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成为支持脱贫攻坚的专属服务银行,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
“咸阳人自己的银行”。
汇聚资源 注入扶志扶智新动力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热情不断提高。2017年,中行
借鉴外部慈善组织的成熟经验,推动集团旗下中益善源公司发起设立“善源基金会”
,开展扶贫济困、教育助学等公益活动。2018年,善源基金会搭建“善源公益”
平台,成为民政部指定的全国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之一。今年1月,善源
基金会正式更名为“中银慈善基金会”,成为中管金融机构设立的首家企业基金会。
“迄今,基金会已与知名慈善组织合作,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扶贫公益项目,成
为汇聚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的新平台。”中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20
20年,基金会从海内外募集资金,设立“咸阳北四县扶贫专项基金”,专项支持定
点扶贫县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已实施淳化县农村学校取暖设施改造、长武县贫困户
果业技术培训等扶贫项目11个,有力支持了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疫情期间,基金
会快速打通接收海外捐赠抗疫物资免税通道,仅用三天时间完成资质审核、申请提交
、通道开通、清关提货等流程,及时将抗疫物资捐赠到贫困地区。
中行深知,要帮助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除了引资更要引智,持续加大扶志扶
智力度。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中行协调多家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出资,设立
“北四县助学奖教基金”,激发贫困地区基层老师和贫困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生动
力;协调爱心人士资助扶贫县贫困学生6700余人,为寒门学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
困难。
与此同时,中行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项目,联系“百年职校”“金龙鱼烹饪公益班
”,为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就学机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利用行内外教育资源,连续10多年在清华大学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修院举办咸阳
市县处级干部金融研修班,累计培训近600人,帮助他们提高运用金融工具、促进
经济发展的能力。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