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是海事工作第一要务。尤其是在航路复杂、每天来往船舶达4000多艘次、全国“六区一线”重点监管水域的珠江口水域。
多年来,粤港澳三地海事部门紧密合作,构建起系统完备、快速反应的水上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共同维护珠江口良好通航秩序,努力推动大湾区航行“无感化”,为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
日前,广州海事局VTS值班员朱翊骐像往常一样来到值班室。和同事交接班后,习惯地“扫描”了一遍“智慧海事”监管平台上的报警信息,发现无异常后,开始了手上其他工作。
珠江口等水域航路错综复杂,浅点较多,船舶较易发生水上安全事故。作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可复制推广改革创新经验的“智慧海事”的推广应用,给水上监管带来极大便利,也给水上安全增加了保障。
记者了解到,“智慧海事”系统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于一体,构建了复杂而有序的水上安全管理体系运用平台。利用其自定义功能,广东海事已自主编制了辖区7479个重点水域或管控区自动预警功能;针对台风、雷雨大风、雾季、节假日等特殊环境,部署了337个特殊规则管控模块等,为全面提高船舶海上助航、海上应急、海上重大项目交通组织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监管过程中,广州海事局对“智慧海事”的应用不断深入,并通过“智慧海事”与现场监管相结合,夜晚监管与白天监管相结合,岸上监管与水上监管相结合,形成了以信息化为纽带,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海事处、海巡执法支队和现场海巡船等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密切联动的“三位一体”执法模式。
在日常安全监管中,广东海事还积极督促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断筑牢安全管理基础;创新监管措施,持续加强航运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机制;深化风险管控,分级分类落实治理举措,集中力量解决水上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深圳海事则推动深圳市创新成立“深圳市水上交通安全委员会”。这是全国首个由直属海事局牵头推动的、地方政府统一协调的水上交通安全领域常设机构,构建水上交通安全多元共治新格局。
为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也在积极努力。
据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副主任王平介绍,他们以珠江口E航海技术合作为平台,积极推动粤港澳深入合作,已完成两期示范项目建设,基本建成E航海服务体系。自2019年9月对外试运行E航海服务起,自发注册使用的用户有近万名,平均每日登录用户2900人,用户船队数量超过12000艘,E航海服务数据交换量超过1.4亿次。
据了解,船舶在启航前,船员只要拿出手机,打开基于珠江口E航海技术开发的“启航者App”,输入出发地、目的地、船舶吃水、计划航速等信息后,点击查询,一条推荐航线就“跳”出来,整个过程只需十几秒!
船舶启航后,相关航行警告、航行规则、水文气象等信息以图文形式直观地显示在屏幕上,并实时更新,船行到哪里,相关信息就提醒到哪里。同时,随交通拥堵或海上气象变化,随时自动调整航路,宛如“水上高德”……
聚焦服务大湾区发展,粤港澳三地海事积极推进海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大湾区水上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有序。
应急出动快速反应
“香港飞行服务队常对我说,‘蔡主任,有什么搜救任务需要协助的,就告诉我们吧!只要条件允许,随时可以出动!’所以,多年来,一旦有应急救援行动需要香港方面协助时,有时一个电话就能协调好。”谈起粤港水上应急救援联动,广东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蔡壮标说。
水上应急救援是水上人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水上搜救反应速度、效能、处置能力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损失。通过粤港澳加强合作,海上应急资源的共享,逐步构建大湾区水上应急搜救新格局,这道“防线”更加牢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广东省海上搜救中心高度重视香港和澳门海上搜救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海上救援工作。长期以来,粤港澳三地在已建立的合作机制基础上,以互帮互助为原则,在珠江口及其他相邻水域对海上突发事件进行积极的响应和联合搜救,海难救助的成效逐年提高,很好地履行国际海上搜救公约的义务。
据悉,2018年,内地全年与香港开展海上搜救合作113次。2019年,全年开展粤港澳三地海上搜救合作326次。
不仅如此,三地海事还在相关协议框架下,积极开展联合搜救演习,以提升水上应急救援协同保障能力。自2010年起,每年都在珠江口开展不同内容的联合搜救演习,或派出人员观摩对方举办的演习。
此外,尽管大湾区面临着几个机场的复杂空域,空中管理复杂。但经过多年、多方协调,如今只要现场有应急救助需要,搜救直升机都可以先起飞后申报,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速度。
粤港澳在水上应急方面的良好合作局面,多次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人的高度肯定:“就全省来说,与港澳的海上搜救和海事合作机制,是最健全的!”
在防台风方面,广东海事部门则依据“赶、锚、固、守、救”五字方针进行部署,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悉,广东海事部门2018年成功防御影响广东省海域的6个热带气旋,尤其是防御强台风“山竹”,实现全省水域船舶防台风“三零”(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佳绩;印发《加强商用船舶防抗台风工作指导意见》,上报《广东省海上应急救助力量建设方案》《广东省船舶防台应急锚地规划建设方案》等,进一步规范了应急搜救工作,提升了应急搜救水平,减少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海上人命伤害与财产损失。
克服重重困难护航重点工程
6月17日,历经34个小时的连续作业,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与西人工岛顺利对接。
距港珠澳大桥38公里的深中通道,是横跨珠江口的又一世界级超大“隧、岛、桥”集群工程。为了服务深中通道建设,深圳宝安海事局自工程开建以来,加强海事监管服务。今年5月14日,还推出便利措施,从优化监管方式、创新服务举措等8个方面,服务工程建设,并以工程安全施工为样板,为全国涉水工程建设安全监管提供可复制的深圳经验。
承担航海保障服务的广州航标处,则紧跟深中通道施工进度,积极配合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迄今已为深中通道设置灯浮42座次,调整40座次,撤除26座次。
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一系列涉水重点工程、超级工程陆续上马。在极其复杂、敏感,船流极其密集的珠江口水域施工,离不开强有力的交通组织,也离不开航标的标示、引导和警示。
参与到大湾区诸多超级工程中,不仅检验和提升了海事行政执法及航保部门的能力和水平,而且锻炼了一支作风顽强、敢打硬仗,关键时刻能担重任的队伍。
“2018年10月23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瞬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提起9年保障港珠澳大桥建设水域安全时,广州海事局二级主办成宝刚激动不已。
从港珠澳大桥开工到通车的9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始终牢记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嘱托,把守护大桥建设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9年共完成了37次航道转换的现场监管,保障了300多万艘次的过往船舶航行安全;保障了841个航次大型构件的海上运输与安装作业安全,实现了大桥建设水域“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三零”目标。
据悉,广东海事正加强大桥营运期通航安全监管,并推动广东省政府制定了港珠澳大桥通航安全管理特别规定。
在其他的如虎门二桥、广州港航道拓宽、广州南沙邮轮母港,以及黄茅海大桥、金湾风电场、洪鹤大桥等重点水上工程建设中,广东海事积极帮助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在水上作业水域现场值守,保障施工安全和水域通航安全,为工程建设按下“快进键”。
在此过程中,负责航海保障的广州航标处积极做好航标的设置、调整和撤除等工作,并根据需要提供扫海测量、制作专题示意图等服务;开展“百塔计划”和“点灯扶贫”工程,新配布了一批导助航设施和通信设备,测绘了一批海图资料,全力支持大湾区航运事业的发展。
[188]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