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集体经济空壳化等突出问题,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梓潼县聚焦解决“谁来种地、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的现实问题,在黎雅镇西安村试点成立集体经济联合社,初步探索出一条集“耕、种、管、收、售”于一体的“1+N”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1”即一个联合社,“N”即多种服务),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农村改革新样板。
一、规范化组织,助推“公私”共生共赢
该联合社通过理顺利益联结关系,构建公私兼顾、互惠互利的利益分享联结机制,形成了目标一致、各司其职、同舟共济的发展合力。建立利益发展共同体。2018年1月,梓潼县黎雅镇西安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由黎雅镇西安村党支部牵头,本着党员带动、群众自愿原则,经县农业农村局登记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25.88万元。村集体、农业公司、小大户、村干部、县残联等“公”“私”资本将资源、资金变为股金,共整合2803亩集体土地、一间10万吨种仓、1000平方米机房、各类农机和烘干设备50余台(套)等总价值千余万元的资产入股联合社,建立了多方投入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多元投入、多方受益。完善共商共管责任制。联合社管理层由镇党委、政府把关,社员民主选举产生,负责组织社员共同制定系列管理制度和处理联合社日常事务;联合社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市场、采购、技术、生产、经营等具体工作;村集体、农业公司、小大户、村干部、县残联和土地入股农户等作为股东,按照入股比例定期分红,并参与监督联合社的运行管理。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职业经理人根据市场信息整合联合社资源,向农户提供优选农资、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服务内容,由农户按照需求自主选择服务项目。联合社根据服务需求,分类建立管理台账,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用药、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运作,实现亩均生产成本节约300元以上。截至目前,联合社共入股农户474户、流转土地4523亩,“1+N”社会化服务覆盖区域从县内拓展至临近的绵阳市游仙区仙鹤镇及江油市战旗镇、新安镇等地,社会化服务托管面积逾5万亩,联合社总收入720余万元,社员户均分红3300余元、村集体分红25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双赢。
二、科学化统筹,促进“产经”双效提升
该社通过在劳动力、购销渠道、专业技术等资源方面化零为整、统筹安排,有效转变了“个人自种门前地,不管他人田中苗”的低效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市场风险。统筹劳动力资源。通过对股东农户、规模户的生产技能、生产设备评估,探索出优势互助互补生产合作模式,并充分发挥联合社调配枢纽作用,组建机械化、自动化育秧和农机服务队,对入社农户进行统一布局、分批调配,做到农力和农机有储备、有保障、有梯次。依照农时合理错峰,全面推进大春优质水稻集中规模化栽植和小春农作物集中机械化收割,实现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通过推行互助互补生产合作模式,2019年大小春作物耕种收效率提高70%,亩均成本降低200元,实现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统筹订单式生产。联合社紧抓“出口”销售策略,与科荟种业、金安特等多家公司签订“订单式”水稻种子购销合同,在种子收获后先进行加工包装,再由种业公司根据订单情况发往各地销售。2019年,联合社通过该模式销售种子50余万斤,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大关,农户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转变为集中卖种,将实惠切切实实地收入农户腰包,充分体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便利和优势。统筹系统化培训。联合社依托农技部门、农业院校、农业公司等提供的技术支持和自身资源优势,围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面加大对种植农户(尤其贫困户)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现代化种管能力。2019年利用农民夜校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30余场,并在生产资料、专业技术等方面提供帮扶指导,做到“缺啥补啥、找准症结、按方抓药”,促进从事传统种植的农户向懂经营、会技术、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同时,进一步提高种植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集体和农户个人收益稳定。
三、市场化拓展,实现服务灵活多样
该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创新服务举措,强化市场拓展,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持续激活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拓展服务范围。联合社创新服务举措,组建土地流转服务部、农产品烘干加工部、物流运输及基建部、水产养殖部四个服务部门,积极整合全村土地、水产、加工房、闲置集体房屋等资源,采取“集体收回来又反包出去”的方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农户技术信息、价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等综合性需求和购买物资、租用农机、生产劳务等单项需求,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分类建立“一户一策”需求台账,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完善服务分工。联合社农产品烘干加工部负责完成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烘干及水稻制种筛选、装袋等加工工作,目前加工房已建成投产;土地流转服务部负责处理全村土地联片化、规模化流转和经营管理事宜;物流运输及基建部负责与农业公司开展物流加工合作事宜及相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水产养殖部负责清理、统筹、整合全村塘堰等水资源,坚持清水生态养殖理念,对水产养殖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服务网络。联合社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摄制、集成、整理、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搭建了专家热线、视频诊断、手机课堂等应用系统,切实推进“互联网+科技服务”;与多个种业公司长期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长期派驻技术经理观察、指导、跟踪等技术服务工作。2019年,该社通过对人员、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配置优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增加了经营收入120余万元,进一步坚定了“1+N”社会化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05]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