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官网发布了宁芜扩能改造工程征地拆迁费用研究及政策咨询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公告显示,宁芜铁路征地拆迁费用36.28亿元。那么宁芜铁路搬迁后,沿线路网如何缝合?土地空间如何利用?历史文脉如何保护与修复?沿线居民究竟何时能乘上地铁?扬子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宁芜铁路改造计划今年开工
征地拆迁需约36亿
近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官网发布了宁芜扩能改造工程征地拆迁费用研究及政策咨询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
公告显示:宁芜铁路扩能改造(江苏段)工程今年开工建设。该项目江苏段线路总长58.454千米,总占地3840.49亩,估算总投资115.65亿元,其中工程费用71.85亿元,征地拆迁费用36.28亿元。全线按电气化复线标准建设,起于南京东站,沿仙西联络线及京沪高铁廊道,上跨秦淮河后,下穿南京南站北广场、京沪高和沪汉蓉等铁路、宁安铁路,并行沪汉蓉铁路向西北前行,引入古雄车站,终于江苏省界。
专家建议
宁芜铁路究竟给南京区域规划带来何种影响?将南京千年文脉“一分为二”
“我们也应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待宁芜铁路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江苏设计大师杨涛表示,宁芜铁路穿越的南京老城区段,沿秦淮河两岸,是南京悠悠近3000年古都建都史的发源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史称“越城”。越城遗址紧邻宁芜铁路北侧。巍峨的中华门瓮城遗址是驰名中外、具备申遗资格的明城墙的标志性建筑。与之呼应的洪武路―中华路―雨花路是南京六朝古都及后期南唐都城的中轴线,与宁芜铁路形成十字交叉。而明代朱棣皇帝为感念明太祖和马皇后而修建的大报恩寺塔同样紧邻宁芜铁路。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2008年,从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世界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宁芜铁路南侧是着名的雨花台风景区。雨花台曾是南唐高僧讲经的神坛,又是南京这座千年都城城门外的制高点,历朝历代乃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雨花台原本与越城、大报恩寺、秦淮河等连为一体的。自从宁芜铁路修建后,千年文脉被一分为二。
[188]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