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银行宣布,将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
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
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
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人民银行预计,可带动相关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近1万亿元,
引导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发放规模与占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上证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针对人民银行这一举措,银行基层盼望尽快出台更多
对应可操作的配套制度,例如尽职免责、提高不良容忍度等。
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
析认为,这是一个直达实体经济的工具,一是具有激励效应,人民银行直接购买小微
贷款既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补充银行流动性,也能激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
贷款支持;二是能有效脱虚向实,释放多少流动性,实体就获得多少流动性支持,比
单纯降准更能支持实体经济。
至于为什么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其实并不难理解——尽管监管层出台多项政策
鼓励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但大量中小银行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年来,中小银行普遍面临资本不足的情况。从数据来看,2019年末全国城
商行和农商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7%和13.1%,部分银行距监管指
标已接近临界水平。这些银行选择“惜贷”也是无奈的选择。此外,信贷投放动力不
足,还在于要考虑存贷比。同时,一线信贷员放贷意愿更多会考虑风险性,很多中小
银行风险承受能力是不足的。
疫情发生以来,监管部门围绕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信
贷投放。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具体到基层操作层面,仍有银行基层信贷人员心
存顾虑,希望能有相应可操作的配套制度出台,诸如尽职免责、提高不良容忍度等。
“虽然各种鼓励信贷投放的政策都出来了,但相对应的配套政策并没有出台,所
以这也导致银行心存顾虑。”某区域银行授信部经理表示。
尽职免责、提高不良容忍度等,一直都是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核心问题。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线的信贷员往往担心:一笔贷款如果收不回,到底由谁来负责
?
上述授信部经理表示,目前,政策层面鼓励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但这并
不意味着银行就敢大胆放贷。
为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银保监会去年就提出商业银行要尽快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业内也多次呼吁,为让“尽职免责
”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着手制定相关细化标准。
记者了解到,有地方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相应机制。比如,去年浙江省基本建立
了民企、小微企业授信尽职的免责机制,同时不断完善责任认定标准和配套制度。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