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一环,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依旧“严”字当头。6月
2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银保监系统今年5月对银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共
开具113张罚单(以公示日期计算),罚款金额合计4321万元,受罚对象几乎
覆盖了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除了内控管理不审慎、信贷业务违规等重灾区外,数据
治理问题也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
合计罚款4321万元
113张罚单、4321万元罚款、日均约3.6张罚单,这是银行机构5月被
处罚的总体情况。虽然相较于4月超200张的罚单数量,5月整体的处罚力度有所
缓和,但处罚金额高、处罚深入细项业务的特征也日益凸显。
具体来看,今年5月,银保监会机关公布了9张行政处罚信息,合计罚款197
0万元;各地银保监局共披露了36张罚单,合计罚款625万元;各银保监分局共
披露罚单68张,合计处罚金额达到1726万元。受罚对象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
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
从具体的处罚对象来看,5月银行业从业者收到的个人罚单数量为54张,其中
39人被给予警告处分,6人被取消一定时间的高管任职资格,更有2人被处以终身
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的“顶格处罚”。禁业的原因主要包括对贷款“三查”不到位、
员工借用客户贷款资金负直接经办责任;对内控制度执行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承担
直接责任等。
此外,大额罚单频繁现身。5月有11张银行罚单的处罚金额在100万元以上
,其中1家农信社也收到了百万元罚单。据三明银保监分局5月18日发布的一则行
政处罚信息显示,尤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因存在违规核销贷款、个人贷款贷前调查
未尽职的问题,被罚款130万元。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表示,5月监管开出逾百张银行
罚单,一方面说明监管秉持了一贯的严格作风,对违规事件零容忍、严肃问责;另一
方面也说明银行业的不规范经营行为、风险漏洞依然存在。在严监管的背景下,银行
要引以为戒,引起重视。
数据治理成重点
从处罚原因来看,授信管理不到位、信贷业务违规仍是处罚重灾区。在5月11
3张罚单中,因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审查不严、违规发放贷款和贷款资金被挪
用等信贷相关问题,监管部门共开出逾60张罚单,处罚金额也超过1800万元。
除信贷业务,监管也加强了对数据疏漏和违规行为的管理。5月9日,银保监会
一连公布了9张百万元级罚单,其中8张剑指监管标准化数据(EAST)系统数据
质量及数据报送存在疏漏和违规行为,涉及6家国有银行和2家股份制银行,8家银
行合计遭罚1770万元。从违规事由来看,主要包括关键且应报字段漏报或填报错
误、分户账明细记录应报未报、理财产品数量漏报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银
保监会首次开具银行业“EAST”系统违规罚单。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监管此举主要是为了加强信息披露和数据监管,体现出
监管对信息报送的重视。从目前的处罚缘由来看,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银行漏报、错
报,这也反映出银行对信息申报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申报工作的规范性、标准性有
待提升。
全方位细致监管
2020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监管机构将严把银行业合规
经营底线。除了加大处罚力度,监管部门也在完善处罚工作机制,加大市场乱象的整
治力度。例如5月27日,央行发布11项重磅金融改革措施,在深入研究基础上,
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推出,其中就包括《加强金融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意
见》。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认为,从罚单情况看,银保监会在持续关注各类
已爆发风险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监管纪律的强调和监管能力体系的建设,也更加
关注各个银行经营数据的真实性和风险控制的细节。未来监管将继续保持当前对银行
业经营指标、业务操作、人员行为等全方位的细致监管方式,在包括资本杠杆、流动
性、定价、资产质量、信贷政策、涉房领域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仍会持续严格。
刘澄认为,未来的金融监管趋势,在严监管的总基调下,更多的是规范、合法、
有序。也就是把过去不规范的事情、被忽略的事情抓起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恢复应
有的金融秩序,让金融在有序合理、规范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在持续严监管的基调下,合规成为银行业发展必须严守的底线。陶金指出,银行
需要主动适应监管环境,从业务经营和操作细节方面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在业务方面
,重点关注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支持,积极响应监管和鼓励的政策方向。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