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262场银行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平安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出席了发布会,并介绍了中国
平安通过引入外资、吸取国际化标准治理经验和国际人才,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探索建立“国际化标准、本土化特色”公司治理模式。
“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谢永林
表示,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平安大胆先行、先试、先探索,一方面通过引入“外资
、外体、外脑”,逐步建立健全国际化公司治理;同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融合,建立
起完善的“五会”体系,形成了科学的公司治理架构,助力平安深化改革和风险防范
,为我国金融企业公司治理提供参考模板。
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的平安集团,在经过32年的发展历程,从一家仅有
13人的单一保险公司,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混合所有制公众上市公司,资产规
模9万亿元、年纳税超过1200亿元、市值1.5万亿元的综合金融集团,名列《
财富》世界500强第21位,“福布斯全球2000强”第7位,五度蝉联全球第
一保险品牌。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
利润1086.92亿元,同比增长4.5%;年化营运ROE为20.9%;个人
客户数超2.14亿;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8037项,较年初增加6654项
,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建立“五会一体”治理架构:明确公司战略发展方向
作为A+H股境内外上市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始终坚持“三个符合、两个遵
守”的公司治理基本原则,即“符合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行业特点,遵守
沪港两地的上市规则、遵守中国法律法规以及监管规定”,建立了依托本土优势兼具
国际标准的公司治理架构且不断完善。
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
情况,中国平安形成了党委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执行委员会的“五会”
治理体系,“五会”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五会”的有效运作,确
保了公司朝着清晰的战略目标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五会”中,党委会在企业经营中处于“把方向、管大局、保落
实”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平安注重将党建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党组织职责的行使与公司治理有序衔接,确保党在全公司的政治引领作用,确保公
司经营发展的方向、重点路径不偏航。全系统还建立从集团到各子公司及各地机构的
双线联合党委,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同时,股东大会坚持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依照《公司法》行使职权,并坚持
股东“三不”原则,即不得直接或间接干预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
式向公司委派管理层、不得违规和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确保大股东依法依规参与公司
治理,有效防范股东利用地位损害公司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平安集团的董事会不仅关注于公司治理,还注重公司战略的前瞻性、引领性和
准确性,关注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以高度危机意识,捕捉未来发展机遇。”谢永
林说。
建立“执行官+矩阵”机制:形成平安特色治理模式
作为一家科技型综合金融集团,平安有着明晰的集团职责。谢永林介绍,平安推
行“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公司运作模式。一方面集团定位
明确、职能清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团不经营具体业务,专注于三大定
位,即战略方向盘、经营红绿灯、业务加油站,旨在做好战略制定和引领、推动和监
控业务经营以及协助业务达成。另一方面,集团作为投资控股公司,代表股东通过董
事会行使“战略规划、合规风控、资本配置、协同效应、品牌管理”五大核心职责,
与监管部门共同形成“双重监督、双重管控”。
完善的矩阵管理是平安公司治理的又一特色。“执行官+矩阵”决策管理机制形
成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权责清晰的架构,确保任何重大经营管理决策,都由业务
执行官和职能执行官集体参与。随着“联席CEO”的设立,平安又形成了“联席C
EO+职能执行官”集体决策机制,是对公司治理结构,即“集体决策、分工协同、
矩阵管理、制约制衡”模式与制度化流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
综合金融模式已经成为平安的发展优势,如何让综合金融更好提升效率、优化成
本、服务客户。平安在公司治理中形成了独特的集中运营职能,即通过多渠道获客、
各系列产品中台集中、各专业公司后台集中,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优化客
户体验,最终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
“此外,平安不断推进数据化经营,保证公司治理与时俱进,持续引领。数据化
经营贯穿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先知、先
觉、先行,公司治理工作可以更加高效、更加智慧。”谢永林说,2019年和20
20年,平安连续两年成为中国首家发布年报的险企。年报发布越快,越能够让市场
更及时地了解到公司的发展情况,而这正是得益于全面数据化的经营改革,是平安利
用科技手段优化公司治理的最直观呈现。
建立“251”风控体系:“防风险、抗风险”是核心
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的好坏,决定着“防风险、抗风险”能力的高低。平安自成立
以来就坚持“规范经营、专业运作”方针,探索建立了一套集中管理、防范风险的运
营机制,即“251体系”。
具体而言,“2”就是指集团与专业公司双重风险矩阵管控体系;“5”就是指
按照国际标准构建覆盖信息安全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操作风险、
品牌声誉风险五大风险条线的管理框架,通过这五大支柱,实现从上至下、端对端的
风险联控;“1”是指统一的风险监控及经营检视平台。
在"金融+科技"的战略指引下,平安将数字科技全面渗透到金融风险管理当中
,将“251体系”中的“1”,升级为iRisk,即平安智风控。它是一个面向
全用户一体化、智能化、场景化的AI风险管理平台,通过交互分析平台、AI工具
平台、数据标签平台,可以实现智慧风控和精益管理。
此外,平安集团及专业公司之间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同时,通过搭建统一的
IT和后援平台,借助AI工具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平安智能风控已具备从宏观、
中观、交易对手、债项层面“七大能力”,成功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区块
链等技术重塑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技术不仅为平安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而且帮助平安管理层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有效预警风险、隔离风险、控制风险。
“实现科技赋能对于平安集团来讲意义深刻。”谢永林表示,科技在不断提高平
安的风险识别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经营风险的能力和处置风险的能力,从对客户服
务到管控好内部员工方面,都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得平安集团的内部风险管
理更加有效。
引入ESG标准:推动平安持续发挥正面影响力
谢永林表示,平安已经把ESG的核心理论和标准全面融入企业治理中,建立了
从集团董事会、集团执行委员会、集团ESG办公室最后到专业子公司的四层ESG
治理体系,明确各层级权责,从上至下落实ESG理念和战略。在该ESG组织管理
体系的推动下,公司不断完善ESG政策制度体系,并与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
融合,提升公司综合治理水平。目前,在该体系的指导下,平安集团ESG已经达到
全国金融企业最高水平,MSCI ESG评级为A级,受到更广泛的海内外投资者
认可。
截至2020年6月末,中国平安责任投资规模达1.18万亿元,普惠及绿色
信贷总额达1.27万亿元,可持续保险产品1387种、保险金额78万亿元。3
年来,“三村工程”已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落地,通过扶贫保、发债、贷款等多
种形式,共发放扶贫资金265.96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036人,人
均增收2500元,惠及贫困人口73万人。此外,平安一直积极参与环境公益、红
十字公益、灾难救助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累计公益捐赠超3亿元,抗击疫情累计捐
赠超过1.22亿元。
在持续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平安努力做好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围绕“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和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
设,累计提供融资规模超过5万亿元,为1.5万家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防灾防
损服务,企业财产保险累计保险金额超过20万亿元。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