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行业研究 > 医药卫生 > 正文

海内外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把脉”医学人工智能发展

10/13
202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医学人工智能发展怎样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等关注的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11日表示,本世纪以来,手术机器人、可穿戴检测装置、远程会诊、和手术系统、以生物3D打印为基础的组织与脏器的培育与运用等颠覆了医学创新。未来,人工智能将在世界普及。 第二届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11日举行。记者了解到,中国人多、患者多、数据多,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给医学人工智能提供发展空间。戴尅戎指出,医学人工智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例如:政策法规不够健全,互联互通标准不够统一,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等,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学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广和效能的发挥。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看来, 后疫情时代,面对医疗资源储备不够、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等瓶颈,亟需解决“医-防”分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响应机制不健全、 协同攻关意识不强、转化应用渠道不畅等痛点和难点,发展智慧医疗势在必行。 吴韬解释,智慧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优质、高效、经济的照护,获得最大化健康效益。他认为,目前, 中国智慧医疗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与全球智慧医疗同步高速发展。 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人类分析、判断、决策、思维的效率。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助力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 吴韬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为健康事业发展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在他看来,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科学技术。 吴韬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技取代人工的意义逐渐凸显。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亦指出,疫情中,人工智能医疗系统助力医学防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联合主办的本届高峰论坛聚焦“融合、创新、发展”。当日论坛 “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汇集了海内外300多位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医疗机构管理者等,搭建了激荡思想、交流互鉴的平台。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所专家杨广中,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谢晓明、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以及日本专家——Iwate Prefectural大学的Hamido Fujita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 论坛上,杨广中描绘了医疗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他表示,过去25年中,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现在,手术机器人辅助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他认为,手术机器人从原始多孔发展到现在的单孔,今后会实现软体手术机器人。他认为,连续体机器人将使手术器械更灵活、更有效。杨广中解释,很多癌症都源于自然腔道,如蛇形连续体机器人研发成功,将对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日本的Hamido Fujita教授当日通过视频连线作主旨报告。他表示,大数据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机器学习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与优化,使得医生的研判与治疗更加精确。Hamido Fujita教授展示了他参与研究的可穿戴设备通过机器学习在医疗等场景中的应用,还介绍了其团队研究的人工智能数据收集分析系统。 [19]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23236","PageTitle":"海内外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把脉”医学人工智能发展-行业研究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3,"Name":"行业研究","Sort":2},"Rid":23236},"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