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出现,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了一块重要“拼图”,有效加强了城市绿色出行方式间的运输和接驳能力。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共享单车能够帮助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作为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方式,已经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由中国交通报社主办、哈啰出行协办的两轮共享出行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于上海召开,业内专家、企业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共聚一堂,围绕行业共建共治共享的主题,共同研讨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
共享单车进入公共出行3.0时代
多项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共享单车的骑行量暴涨,社会各界开始重新思考审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多位专家表示,共享单车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初期,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及网约车都停滞的情况下,共享单车承担了几乎一半的市民出行量。”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战略规划部副部长尹志芳说。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认为,共享单车解决的不仅是“最后一公里”问题,而是更远的距离,比如三五公里。在大中城市,它已经是重要的出行方式,不仅仅是公共交通的补充。
两轮共享出行新生态雏形初现,面向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也开始显现,行业的3.0时代徐徐拉开序幕。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表示,共享单车行业进入3.0时代,即企业与政府进入共建共享、共管共治,共同推动用户友好、城市友好、管理友好的公共出行时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卓健介绍了其团队编纂的《共享单车城市空间品质绩效研究(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白皮书以交通、经济、生态绩效三个维度共14个指标,对共享单车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估。最终评估结果显示,共享单车在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可有效作为补充运力;而在另些地区可发挥更多接驳作用。
卓健表示,城市单车交通已处于“后共享时代”,特征为行业格局回归理性,表现出公共管理及时补位、智慧技术支撑运维等特征。他认为,共享单车作为我国城市交通出行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加强政策引导显得愈发重要。
加强行业自律 完善共治格局
8月28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于9月组织开展2020年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特别提出“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改善自行车等出行环境”。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强调了共享单车行业自律的重要性,“共享两轮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态,应该多总结国内一些城市管理的优秀经验,实现多方共赢,进一步探讨行业、企业、政府和用户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方法。”
杨新苗建议,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共享单车业态的发展成果,重视其对绿色出行和绿色健康城市发展的长远价值。杨新苗分享了北京市“城市风轮”自行车道系统的规划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修建绿色设施。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以广州深圳两地共享出行准入管理为例,提出可建立完善的运营企业服务考核标准体系,定期实施考核,在此基础上根据运营企业资质分配运营车辆额度,并根据服务考核表现进行动态调整;针对服务质量考核不达标的企业,一线城市合理的退出机制有助于淘汰低服务质量企业和违规运营企业。
智慧监管化解运营难题
针对热议的乱停车问题,哈啰出行介绍了其研发的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视频AI技术作为数据收集、态势分析工具,实现非机动车乱行、乱充、乱停、乱改造等“四乱”行为的智慧化监管。
同时,哈啰出行推出共享单车“定点还车”模式,利用其研发的获得专利授权的蓝牙电子围栏定位技术,以及依托北斗,携手千寻位置联合研发的车辆高精度定位及电子围栏停车技术。
尹志芳认为,数字化技术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到来,而高质量发展、转型设计必须通过数字化来实现。她建议企业发挥互联网优势,例如通过区块链助力构建信用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结合深圳的运营管理实践,王雪介绍,近年来,深圳在努力“让自行车道回归城市”,通过建立标准,收窄机动车道,腾出空间建设自行车道,并且在新建地铁站时,配套修建自行车停放区。相关内容在《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研究(征求意见稿)》内均有体现。
白皮书显示,以哈啰单车为例,在平衡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上最优,平均1公里行车时间为3分钟,而收费是1.5元/30分钟,相较其他出行方式降低了市民的出行成本。此外,共享单车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日均碳排放量减少,人均资源消耗也减少。
[188]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