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盒马鲜生成都买手熊志然,偶然来到四川甘孜州丹巴县查看番茄种植基地时,在当地八科村吃到一种叫做“黄金荚”的豆类植物,决心把它推广出去。
如今,这个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盒马鲜生遍及全国门店里的网红产品。八科村也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乡村,贴上了全国首个“盒马村”的标签。
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电商的故事。“盒马村”的诞生,带给当地农民的不只是产品的销售,而是数字农业书写出的更广阔的未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盒马村的理念更进了一步:帮农民造个鱼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在八科村考察后如是说道。
被倒掉的“黄金荚”卖成了网红
什么是“盒马村”?
“我们的豆豆在盒马卖,所以叫盒马村。”这是村民的理解。
6月初,大雨过后,八科村村民王现花正在地里采摘豆荚。“公司和我们签的合同每斤豆豆三元钱,我一亩地种两季,就能卖到6000多元。”而此前,这块地的产出每亩不过千元。
八科村是甘孜藏区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村庄,有60多户常住人口,大多为藏族。以传统的土豆玉米种植为生,2018年人均年收入5200元。
2017年,为了推动产业脱贫,当地鼓励农民种植黄金豆荚。这是一种外表金黄,豆荚纤细,表面平滑的无茎四季豆。在当地已经有多年的种植历史,只是一直未成规模。“由于土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适宜,我们村种出来的黄金荚品质和收成都很好。”八科村村主任蒋朝林说。
品质好、收成好,并不一定代表能卖得好。2018年7月,蒋朝林等人拉着一车的黄金荚来到了成都,“大家看着豆荚金黄色很漂亮,过来咨询得很多,但就是没有人愿意下单。他们不了解啊!”
丰产的黄金荚,被倒进了垃圾堆。进退边缘的八科村在犹豫,这步棋他们走得对不对。
转机出现在2018年7月——“明年不管有多少,盒马都包销。”熊志然在八科村考察后给出了承诺。
这句话带给八科村的不只是黄金豆荚的销路,更是未来的发展信心。
2019年,黄金豆荚通过阿里巴巴产供销中台在盒马上市后,三周时间从无人知晓到供不应求,黄金荚一跃成为盒马明星蔬菜。八科村种植黄金荚的农户,已经达到了53户。每亩地农户普遍增收7000~8000元。八科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盒马村”。
培育一个地区的农业与之共同成长
没有人想到,村里靠“黄金荚”增收最多的居然是党德云家。
作为村主任,蒋朝林也是村里增收致富的能人,去年种豆荚他赚了16000元。他本以为自己应该是收入最高的,后来发现比他高的还有好几户。党德云家是其中最高的。
党德云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平时在外打工,妻子肖学凤在家务农。种豆荚费时费力,他们家种的面积只有一亩多。高,就高在了产量上。村民们纷纷前来求教“秘诀”,肖学凤并不藏私,“要把豆子摘干净,畸形的、长的不好的都要丢掉,否则就会影响下一季的生产。”
这些秘诀大家听来耳熟,其实盒马的采购人员也是这样指导大家的。党德云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在盒马当地的供应商江孝明看来,盒马运作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商超,更愿意培育一个地区的农业,与之共同成长。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商助农或者订单农业的故事。也有农户曾经想通过电子商务把豆荚卖出去,但是光运费就承担不了。盒马为什么能做到?
“核心是数据的使用”,据盒马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利用销售端的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对农业生产提供调整依据。比如南方和北方,对同一产品的客户喜好是不同的,这可以使黄金荚做更加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种植,实现精准供求对接。”
“利用盒马的供应链,黄金荚从丹巴村走完所有标准化流程,只需要24小时,既可以运到全国盒区用户饭桌上。”江孝明说。
“盒马村,是指根据订单为盒马种植农产品的村庄,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基地的典型代表,也是数字农业时代农村发展的新型样本。”这是阿里给出的定义。
“盒马村”的价值不止在一个村庄
远隔千里之外的上海市崇明区,坐落于绿华镇华西村的翠冠梨农业基地,或者更符合人们关于“数字农业”的想象。160亩的梨园里有近50项高科技设备运转。农民学会用手机种田:只要操作手机屏幕,就可以让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自动浇水、施肥,无人机自动低空撒药。
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阿里云的技术专家、上海农科院的博士科研团队等团队,一起为该基地搭建数字化体系,做科技赋能。目前,这片梨树园正在建设集物联网云平台、智能农事管理系统、区块链品质溯源系统、钉钉农业管理服务平台于一身的数字农业基地。
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科技背后,其实无非两个核心:对于消费者的服务——通过标准化的种植和严格的过程监测,提升果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商品品质,让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放心梨;对于生产者的解放——比如无人机施药,同样一片梨树园,以前至少需要四名熟手操作半个小时,但是现在,两名产业工人操作无人机,只需要2分钟。
“生产端的智能化+供应链端的数字化+销售端的互联网化”,盒马村的价值不止在一个村庄,而是整个农产品数字化链条。
2019年起,盒马村开始迅速萌芽、生长、复制。从湖北孝感到江苏溧阳,从河北迁西到山东临沂,目前在全国13个省份,已经有超过50个盒马村。四川省最多,有11个。
卢旺达籍中科院博士Herman,是第一位把盒马村复制到国际的人。在卢旺达Gashora村,他建起了非洲第一个盒马村,为盒马提供哈瓦那辣椒。
今年4月出现在江苏溧阳西土桥村,是全国首个亩产超过2000美元的盒马村。其农产品溧阳白芹,从2018年开始在盒马销售。今年疫情中,销量出现了3倍以上的增长。
不同人们,对于盒马村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地区,关于盒马村也有着不同的实践。但其背后,指向的都是相同的诉求:让农民用新的办法,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格。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凭经验种地、看天吃饭、丰产不丰收”的问题。
这是“盒马村”的定位,更是阿里数字农业的野心。
从授人以渔到帮农民造一个“鱼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盒马村的理念更进了一步:帮农民造个鱼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在八科村考察后说,中国农业的未来在数字农业,作为数字农业基地中的代表,盒马村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从2014年的“农村战略”,到2016年的“新零售战略”,再到2019年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阿里在“三农”领域开疆辟土的战略愈加清晰。
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到了数字乡村的概念。今年的疫情,更加凸显了数字动能,在整个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的生产恢复中的巨大作用。
数字经济时代,越是传统的产业,越是蕴藏机会。“中国将从农业大国变成数字农业大国。”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同时也是盒马鲜生的CEO侯毅这番话在很多人的朋友圈转发。
但,技术从来不是万能的。
黄金荚卖火了只是第一步,产业要想做大,未来还需要经历很多的过程。“最难的不是技术也不是生产管理,而在于人。如何倒逼产地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核心是人,人的能力、人的思维、人的改变。”这是盒马合作商江孝明的思考。
在八科盒马村的揭牌仪式上,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也对着村民们说,“我们都得转变自己的思维,包括方式方法。下一步面对更大的市场,就得规范化的发展。”
而今在丹巴县,八科这样的盒马村已经达到了5个,何文才希望丹巴能出现更多的盒马村,把丹巴建成全国首个盒马县。
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盒马市已经出现了。7月8日,据盒马官方消息,阿里巴巴与山东省淄博市合作战略升级:双方将共建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城市(盒马市)。
6月29日,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6月30日,阿里对外宣布,位于广西、云南的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以下简称产地仓)已全面运转,年内还将在四川、陕西、山东建设三个产地仓,形成全国农产品五大集运枢纽,并在多个省会城市打造20余个销地仓。
阿里布局农业的脚步愈加紧密。但是要在农业领域实现“让世界上没有难做的生意”,无论是阿里还是中国的农业,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纵深思考:
数字农业大国的命题如何落地?
最近十年,整个世界都在提数字农业的概念。特别是疫情之下,人们对于数字农业必将报以更高的期待。
但是,往往一个概念越火,也越让人忧虑。尤其是农业,一方面,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农业的数字化改造相较于其他产业来说,还非常的迟缓,这样自然也意味着更大的潜力和机遇;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据着重要比重的农业人口大国而言,理论层面的设计,工业思维的嵌入,能和中国农业多大程度地契合?
事实上,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我们也常常能听到不同的的声音:面子工程、维护成本太高……
而这也是我对于“盒马村”最关切的角度所在。
在很多人看来,也许类似上海翠冠梨农业基地这样的“盒马村”,更符合大众对于数字农业的想象,但是对于笔者而言,反而是八科村这样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传统式村庄,更能体现“数字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财政有限、技术也不炫目……却依然可以搭乘上信息化的快车,实现产业发展的逆袭。我想,这应该就是数字农业最重要的价值,也是“中国将从农业大国变成数字农业大国”的命题意义。
抛开那些华丽花哨的外衣,我们拥抱一项新技术、新模式,归根到底无非一项诉求——“让农民用新的办法,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大数据、物联网、精准农业……这些都只是手段,生产者和产业才是主体,只有抓住这个核心,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真正实现消费端、服务端到生产端的贯通,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解决好“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机会。
这也正是“盒马村”的价值启示。不是讲故事,而是通过基地建设让数字农业真正落到了地面上。数字农业,不是生产端炫目的技术、高科技的装备,也不仅仅是销售端农产品电商的概念,它必然是对产、供、销全产业链的效率优化,推动产业全方位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凭经验种地、看天吃饭、丰产不丰收”的问题;他也不仅仅是对产业链条的再造,对于农民收入的简单提升,而是更深刻的人的改变,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更多的新农民,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才有更稳定的基石。
当然,这背后的支撑体系是复杂而庞大的,这就是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努力方向,是中国数字农业的功课所在。
[05]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