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平稳向好运行离不开充分的货币供应保障和货币政策的引导。央行7月10
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新
增12.33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另外,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增
速也均高于去年同期。
作为纾困政策的一部分,上半年,货币政策维持了总量适度、结构性创新的思路
。一方面,依靠传统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在“量”和“价”上保证实体经济的
整体需求,应对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另一方面,有别于其他一些国家非常规货币政
策操作,避免“后遗症”,央行因时、择机创设特殊的货币政策工具,强化结构性的
宽信用。
今年以来,央行三次降准,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8万亿元,向市场投放充
裕流动性,支持企业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此外,特别时期实施特别监管政策安排,
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与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以期资
金直达企业主体。
与之相对应,中国经济正强劲复苏。制造业、服务业的需求和供给同步修复。5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业内人士预计
,即将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等6月份主要宏观指标将继续改善,二季度国内生
产总值增速或转负为正。
对于外界关注的物价问题,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
5%,较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符合市场预期。在当前遭受疫情冲击、经济逐步
复苏的特定背景下,我们既要防通胀也要防通缩。整体来看,这一目标已较好完成。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稳定以及下半
年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央行角色会有怎样的变化?既然是结构性宽信用,理应“好钢
用在刀刃上”;既然是阶段性政策,相关政策必定要有进有出、不断调整。对此,央
行方面有清晰的认识和计划,央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特殊的、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工
具有疫情针对性,当政策设定的情形不再适用时,会自动退出,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
会更加明显。
摸准脉,下准药。在退出一些政策的同时,还要继续关注民生经济发展难点,调
整政策着力点。同时,下半年政策的铺开要结合疫情变化情况,审慎为之,留有后路
。对于下半年经济而言,货币政策有着更多的使命和方向。稳经济、托民生。目前来
看,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压力犹存,尤其是外需、就业方面仍有不小挑战,急
需将托底政策做好。除薄弱环节外,包含促消费惠民生以及“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
同样需要发力。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前提下,平稳流动性、引导融资成本下降。
需要强调的是,货币政策无法取代其他政策,其发挥有效性需要诸如财政等政策
的配合。前期两个直达性创新工具,皆通过由央行和财政部共同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
(SPV)完成,守住货币政策的边界。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自身的稳定性也是下半
年关注的重点。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强调,当前不良贷款并未充分暴露,存在较
大上升压力,加之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问题仍存,市场乱象有所反弹,应提高警惕。总
体而言,下一步,“一揽子”政策要更好协同发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