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公规院)主持设计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迎来重大节点胜利——沉管隧道首管节顺利完成沉放对接,姿态控制良好,实现了项目工期里程碑节点目标,标志着中交公规院创造性提出的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沉管隧道阶段性通过实践检验。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为世界首例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沉管隧道,设计时速100公里,沉管隧道全长5035米,由26个标准管节和8个非标准管节组成。为应对沉管隧道超深、超宽、超大回淤、曲线变宽等技术难题,中交公规院创造性提出采用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是类似沉管结构国内首创、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应用。本次沉放的E1管节长123.8米、宽46米、高10.6米,重约6万吨,排水量等同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沉放安装作业由中国交建下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担。
自珠海桂山岛预制场出发,作业团队采用中国交建自主研发的国际首艘浮运安装一体船将E1管节浮运至西人工岛沉放系泊区,全程约50公里。从6月16日凌晨2点出坞编队,经过3次船上决策会、7道工序转换,至6月17日约12点,历经34小时的紧张工作后,E1管节对接成功。中交公规院隧道设计服务现场负责人黄清飞作为决策团队成员全程随船参与了本次作业过程。
深中通道是我国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项重大跨海交通超级工程。中交公规院作为该项目工可研究承担单位以及两阶段勘察设计联合体总体单位,目前已服务超过10年,期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展现了卓越的水下隧道勘察设计技术水平以及建设大国交通的无私奉献精神。
深中通道首管节的顺利沉放对接不仅标志着项目关键线路的核心控制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也标志着中交公规院的设计成果得到阶段性实践检验,对于提升该公司沉管隧道设计水平、推进水下隧道品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88]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