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放开放宽落户条件,济南、南宁、重庆、苏州、南昌等一大批城市纷纷出台新的落户政策。有实行“零门槛”的,有“投靠落户”的,有“来去自由”的,有的甚至材料不带齐也能落户的,真可谓花样百出。
围绕招引人才,各地除了在落户门槛方面用尽心思外,购房补贴可能是最吸引眼球的一个方面。只要符合当地政府制定的引人条件,少则补贴几万、十几万,多则补贴百万几百万,最高的达到了800万。800万,在招商引资中,有时候一个较大的项目才有可能获得的资金支持或补助。
虽然说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但到底怎样的人才才能获得800万的购房补贴,有时候标准是很难确定的。把院士引进来,可能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仅仅让院士在地方挂个名,实际也没有多大意义。而且,院士大多是在某个领域有造诣,而不是全面发展。引进的“名誉院士”,能不能帮地方做贡献,实在难说。除了可以在宣传时用一下之外,再无其他效用。
这也意味着,地方引进人才的政策有时候是比较盲目的,也是有点想当然的。更多情况下,是为了应时应景,而非应需应用。对地方来说,无论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有用才是第一位的,没有用,就是白费劲。
而有用的人才能否引进到,真正有用的人才是否愿意接受地方开出的条件,关键也不仅仅在给予多少优惠政策、住房政策、门槛条件,更在于这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营商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环境不佳,纵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引进的人才,也留不住、用不长、呆不了。总有一天,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离开或身在曹营心在汉。
实际上,一个地方的人才引进,与一个企业的人才引进没有区别。企业能不能留住人,关键看企业有没有让人才发挥的空间和条件,看企业经营者是真心爱惜人才还是应付外界需要。为什么华为等成功企业能够吸取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就在于企业内部已经形成的良好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发展条件。只要有能力、有水平、有技术,就不怕得不到重用。反之,只能自动淘汰,或被边缘化。为什么有些国有企业留不住人才,甚至运用各种打卡压手段也留不住,就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一个用人的良好环境,真正有才的人得不到重用,或者才能无法施展,有关系则再无能也能得到重用。如此一来,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
眼下,在如何引进人才方面,各地应当说都已经做得相当好了,给出的政策也不可谓不优惠、不诱人。但敢于亮环境的似乎很少很少,恰恰这是引进人才重要的方面,也是最大的痛点。
[33]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