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全面规划,
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企业的发展总是同时代的演进休戚与共。当前,各家信托公司也
都在制订各自新的五年规划,登高望远,举旗定向,为新的五年发展谋篇布局,擘画
蓝图。大家又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过去五年,信托业告别上一个五年“狂飙突进”式增长,信托资产规模达到顶峰
后逐步回落,步入回归本源、转型发展的“新常态”。随着包括“资管新规”在内的
一系列监管政策陆续出台,监管部门对于信托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已经基本清晰,信托
同业对于“做精融资业务、做强投资业务、做优标品信托、做大服务信托”转型方向
的认识也基本一致。方向、路线确定后,同业之间比拼的就是落实的功夫。
未来五年,信托公司要积极顺应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新征程
,正确认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任务,准确把握信托行业发展客观规律,找准
发展路径,补足发展短板,积蓄发展势能,涵养发展后劲,把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落
到实处。基于未来五年新的发展要求,信托公司要重点统筹好以下六个方面关系,努
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发展是解决信托公司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始终把发
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推进发展来解决信托公司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信托公
司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当前,虽然面临各种内外挑战,信托公司依然要
把推动自身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新增业务拓展,加快实现重点业
务落地,着力提升转型业务规模,加速完善配套体制机制,牢牢稳住公司发展的基本
盘。同时,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防
范重大风险,全力化解存量风险,坚决杜绝新增风险,扎实做好“稳增量、稳规模、
稳渠道、稳风控、稳队伍、稳预期”等“六稳”工作,全面落实“保收入、保利润、
保质量、保效率、保声誉、保安全”等“六保”任务,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
极进取,奋力开拓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统筹经营与管理。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托业迫切需要
由“跑马圈地、发枪打猎”的猎人文化转变为“科学管理、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
彻底摈弃短期机会主义和投机心理,高度关注长期能力建设,摆脱对业务热点的机会
式追逐,适应行业演进和转型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精益管理水平,重点加强以人力
资源为核心的组织能力建设、与转型要求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建设以及以忠实勤勉、高
效履职为要求的受托管理能力建设,在比拼专业、能力、内功、效率的资管行业竞争
中获取有利位势。
三是统筹规模与效益。稳定业务规模是实现信托公司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基础,
也是稳定经营收入和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要努力避免业务规模大起大落,着力优化
规模结构,以资产证券化、证券服务信托、信保合作、非标转标、标品固收等业务为
突破口,精准施策,分类突破,以增量带动存量,在业务规模总体稳定、适度提升的
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构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公司收入曲线稳定向上。
四是统筹标品与非标。根据监管导向,传统非标业务规模持续下行是大势所趋,
标品业务决定信托公司未来非标业务的拓展空间。信托公司业务结构要从过去的非标
业务单一支柱尽快转变成标与非标双支柱,实现标品业务与非标业务相互支持、相互
促进,共同提升自身整体效益。非标业务依然是信托公司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资
产组合,要创新升级业务模式,将重资产重资本的融资类业务转化为重资产轻资本的
融资类业务,集约使用非标业务额度,最大限度提升非标收入贡献。同时,要进一步
加大对标品业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丰富产品线,重视投研力量建设,增强核心岗位
人员稳定性,在充分把控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做大标品业务规模,
为净值化转型提供经验,为非标债权类业务提供足够的额度空间。
五是统筹资产与资金。随着信托公司资产端业务结构向投资型、标准化、长期性
方向转变,资金端资金匹配能力、获取效率、渠道建设都要相应作出调整,要坚持直
销与代销并举、个人与机构并重、传统与创新兼容,加快资金体系建设,提升资金来
源、客户结构多样化,提前为股权投资、标品固收、权益投资、服务信托等业务的快
速发展储备与之相匹配的资产配置能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品质,丰富服务手段和
产品工具,增强外部渠道的合作意愿与粘性,增强各类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六是统筹表内与表外。当前信托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做强做优表内、
表外“两张资产负债表”是实现信托公司长期稳健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表内方面,
要进一步增强信托公司资本实力,为业务发展、结构转型和效能提升提供可靠的净资
本支撑,为资金信托新规出台后信托业务的集中度提供更多空间。同时,要努力增加
固有资金,提升固有资金的配置能力和运作空间,更好发挥固有资金对信托公司整体
收入的“稳定器”作用。表外方面,要创新升级业务模式,集约使用非标业务额度,
尽可能减少风险资本占用,缩小业务风险敞口,防止表外业务风险侵蚀表内资本。同
时,强化表内外联动,发挥表内资金对表外创新业务孵化的“杠杆效应”,支持公司
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