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财经 > 债券 > 正文

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中国债券

12/02
2020
来源
金融时报
分享
债券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效愈加显现。 债券通公司近日发布的债券通运行报告显示,11月债券通交易活跃,共计成交5895笔,总成交4850亿元,单月总成交创出历史新高。境外机构买卖中国债券成交活跃,持债量持续增长,显示出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吸引力不断增强。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对外开放举措继续推出落地,我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构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制度型开放格局。 构建制度型开放格局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各项扩大开放举措陆续落地。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正成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特征。 从债券市场开放看,今年9月,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共同起草《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就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有关安排征求市场意见。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一征求意见稿对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做出明确,旨在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 实际上,过去一段时间,扩大债市开放、便利境外机构入市的举措陆续落地。比如,取消外资机构境内证券投资额度管理要求、试运行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投模式下直接交易服务、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买卖交易时段延长等。这些开放措施大幅提升了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的积极性。 当前,随着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然是金融业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近日表示,推动金融业系统化、制度化开放;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刘桂平指出,以实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发展战略为突破口,顺应国际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求,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扩大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优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安排,提升资本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对于债券市场开放,央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整合入市渠道、优化入市流程,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此前在2020金融街(6.980, 0.02, 0.29%)论坛年会上表示,证监会将研究逐步统一、简化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方式,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拓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入市渠道,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目前监管部门自上而下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在基础设施、行业开放、监管体系等多维度与国际接轨。张继强表示,制度型开放以国际化规则为对标,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夯实底层基础设施;多领域对外开放提速,外资机构陆续进入,鲶鱼效应强化,行业进入高阶竞争阶段;同时,金融监管国际化大势所趋,积极推进监管目标和范围的国际化,深化国际监管合作,构建健康的资本市场新生态。 债市开放空间值得期待 我国债券市场开放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市场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 2002年允许境外机构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正式参与债券市场,拉开了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序幕。2010年后,中国债市对外开放加速,人民银行先后准许境外三类机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参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并将投资者范围和投资品种进一步扩大。2017年7月,债券通启动,通过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通,国际投资者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和习惯的情况下,一点接入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所有类型债券,这是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债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中国债券。今年以来,境外机构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第二、第三大增持机构。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0%。10月份,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为5454.28亿元,净买入量为1201.95亿元。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奇霖认为,近年来,虽然境外机构在不断增持中国债券,但是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上的份额占比依旧较低。李奇霖表示,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来看,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0年3月份,日本本币国债的境外投资者持仓占比为12.9%,韩国为12.79%,而中国的占比仅为6.45%。中国相对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债券市场逐渐得到国际市场投资者的认可。 2019年4月,我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被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2020年2月,中国国债被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2020年9月,富时罗素公司宣布,中国国债将于2021年10月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至此,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提供商都已经和计划将中国债券纳入相关指数,这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金融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 被纳入国际债券指数不仅意味着中国债券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认可,也会带动跟踪相关债券指数的国际资金开始被动配置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珮珊认为,综合比较收益和风险,配置我国国债的“性价比”较高,我国国债等利率债收益率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更具吸引力。李奇霖认为,目前,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份额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这将驱动境外机构增持以中国国债为主的人民币资产。 [33]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176","PageTitle":"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中国债券-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4,"Name":"金融财经","Sort":1},"Rid":176},"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 去年6家信托固有资产不良率超20% 18家保持“零不良”-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 | 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财经 > 信托 > 正文

去年6家信托固有资产不良率超20% 18家保持“零不良”

05/19
2020
来源
证券日报
分享
随着年报披露的收官,信托公司2019年经营业绩浮出水面。整体看,去年信托行业稳健发展,已披露2019年年报的66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突破1100亿元,同比增幅超10%,信托业务收入和固有业务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固有业务收入达33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0%,成为拉高信托行业营收的重要驱动力。 在业绩飘红的同时,不少信托公司的资产质量却仍承受不小的压力。《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后发现,2019年至少有6家信托公司的固有资产不良率超过20%。不过,也有10余家信托公司严把风控关,固有资产保持“零不良”。 总体来看,信托业防控风险的形势仍比较严峻,2019年信托风险资产的规模和风险项目的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信托资产风险率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达到2.67%,但行业整体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6家信托公司 固有资产不良率超20% 进入5月份中下旬,国内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66家披露2019年年报。已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信托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净利润降幅明显收窄。 云南信托发布的研报显示,2019年国内66家信托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总额1143.44亿元,较2018年的1021.91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中,信托业务收入总额为811.33亿元,与2018年同期的769.52亿元相比增长5.4%;固有业务收入总额为332.37亿元,与2018年同期的252.39亿元相比大幅增长31.69%。 另外,66家信托公司的固有业务投资收益率也小幅增加。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分析称,以固有业务收入与净资产的比值代表的固有业务投资收益率,2019年为5.44%,比2018年上升0.9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7.27%,说明固有业务投资收益率在明显增加。 在净利润方面,2019年66家信托公司共实现净利润536.64亿元,与2018年同期的545.41亿元相比小幅减少1.61%,但与2018年-13.80%的同比增幅相比,净利润下滑的速度有所减缓。 在取得亮眼业绩的同时,信托行业的资产质量仍在承压。用益信托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少有包括华宸信托、中粮信托等在内的6家信托公司的固有资产不良率超过20%。不过,也有多达18家信托公司的不良率保持“零”水平。 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托公司固有不良率的参差不齐,反映出信托公司在固有资产方面的管理能力及风险负担程度的差异,不良率较高的信托公司应该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信托公司固有资产的运用方式包括货币、贷款、长期股权投资等,对固有资产的配置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百瑞信托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员谢运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固有资产特别是贷款类资产,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部分资产可能会暴露新的风险,提高固有资产不良率;另一方面,虽然信托公司的固有资产与信托资产相互独立、分别管理,但固有资产仍在缓释信托项目风险,对信托业务提供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信托风险项目加速暴露,可能会对固有资产不良率的提升产生一定影响。 如何优化固有资产质量?谢运博认为,“一方面,信托公司应着力提高风控水平,从源头上提高增量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应加大对风险资产的处置力度,优化存量资产质量。” 化解存量风险 成信托业当前要务 2019年,信托项目风险进一步暴露。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5770.47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3548.6亿元,增幅159.71%;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547个,较2018年末增加675个;信托风险资产率由2018年的0.98%上升至2019年的2.67%。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认为,2019年,信托业风险项目和风险资产规模显著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部门加大了风险排查的力度和频率,令之前被隐匿的风险得到更充分的暴露,并不意味着增量风险的加速上升。“随着风险的充分暴露,预计信托风险资产规模的变化将趋于平稳,行业整体风险也将逐步从发散进入收敛状态。在风险暴露充分的背景下,存量风险化解将成为信托行业一项重要任务,从信托行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来看,行业风险仍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2019年信托行业资产质量已面临不小压力,而今年疫情的发生更加剧了这一势头,除面临经营压力外,信托项目防控风险的形势也更加严峻。 “受疫情影响,部分信托项目的交易对手经营情况可能面临较大困难,部分信托项目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谢运博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在防控项目风险上,一方面,信托公司应坚持执行较高水平的风控政策,扎实做好项目尽调,在符合公司风控政策的前提下稳妥推进项目落地;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应坚持执行各项监管政策的规定,对于通过资金池、关联交易等手段隐匿信托风险的做法,应坚决避免;另外,在项目存续过程中,信托公司应加强对交易对手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的监测,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尽早介入到风险防范化解的过程中。 [32]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89320","PageTitle":"去年6家信托固有资产不良率超20% 18家保持“零不良”-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4,"Name":"金融财经","Sort":1},"Rid":89320},"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