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实施两年多来,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正在经历改革转型和深刻变革。
上半年,我国22.1万亿元银行理财的突出特点是存续余额下降、同业理财萎缩、非标资产持续退出。
这在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的半年报中也可见一斑。在资产管理和理财新规的推动下,银行保本理财发行规模持续萎缩,非保本理财的发展步伐停止。2019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3.4万亿元,同比增长6.15%;但今年非保本理财产品规模略有萎缩,剩余余额21.4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万亿元。其中,净值管理产品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继续提高。
2021年所有金融产品都难以完成净值转型
为适应监管需要,银行业不断消化存量理财产品,加快转型。
据悉,去年以来,部分银行已宣布对此前发行的保本产品下架。随着新资产管理条例过渡期的临近,越来越多的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取消保本理财。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多数银行已停止销售保本理财产品。对于那些继续销售保本理财产品的银行来说,产品数量只有一到两款,而且产品期限短,金额少。
该行理财经理表示,在股份制网络中,新资产管理条例的要求之一是彻底取消“保本理财”。因此,新资管条例实施以来,保本理财产品的销售已经停止。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近期没有新的保本理财产品,只有之前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中有一部分还在存续期内。”目前保本理财产品并不多见,下一期何时发行也不太清楚。”
对于资产管理新规的推迟,保本融资是否会推迟退出,多数银行账户经理表示:“很难说,随时可能退出。”
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的半年报也显示,保本融资加速了其退出。
杭州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末,该行上半年末保本理财余额为零,短期产品占比逐步下降,产品净值占比达到87.23%;半年报显示平安银行指出,保本理财产品压力下降速度加快,截至2020年6月底,全行保本理财产品余额408.16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9.3%。
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近期数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保本融资发行比例逐步下降。其中,4月、5月、6月和7月分别占15.52%、12.73%、10.32%和8.96%。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多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明显减少,部分银行已经完成了压降。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平均占50%以上,其中60%以上来自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下半年银行将继续推进产品净值化转型。预计到2021年底,净值理财产品总体规模占比将超过60%,但与监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多数银行将在2021年底前完成全部理财业务,难以实现产品净值化转型。
非保本理财规模、理财余额减少
由于刚兑打破、收益下降,银行理财业务的规模和收入的增长存在差异。对于已在年报中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而言,上半年多数银行融资规模有所下降。即使银行没有收缩,它们的收益也比上一年有所回落。
光大证券发布的8月份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上市银行非保本理财余额为21.4万亿元,较去年底的23.4万亿元下降8.5%。
以农行为例,现有理财产品余额已从去年底的2万亿元减少到今年上半年的1.8万亿元。整体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保本理财产品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减少。此外,截至6月末,建行理财产品余额约1.79万亿元,较年初减少2700万元,降幅为13.11%;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1.61亿元,比去年底下降了14.8%。
与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上升。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溥仪标准的调查,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2.1万亿元,净值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13.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部金融产品余额的53%,比新规发布时增长225%。银行业金融子公司存续的理财产品全部为净值产品,总余额约2万亿元。
此外,随着理财规模的缩小,理财业务收入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如半年报显示,中国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部分大型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上半年,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服务收费19.0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75亿元,下降8.43%;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收入73.76亿元,下降0.99%。
银行理财业务由规模向质量转变
银行理财延续去年减少同业理财的趋势,减少“资金空转”。此外,提高标准化资产配置比例、退出非标准资产已成为业界共识。中国建设银行在半年报中指出,资产结构更加优化,标准化资产比重提高。可公开市场交易的标准资产占总资产的55.49%,达到11152.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54.34亿元,增长10.44%。
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金融资金投资债券余额18510.83亿元,占债券投资总额的69.84%,比上年末提高1.89个百分点。严格按照监管指引,在限额内进行非标债权投资。
针对下半年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转型而言,新《资产管理条例》延期后,非标处置任务依然艰巨。由于非标资产标准化程度低、风险高,是当前监管重点和要求机构减压的领域。预计机构在增量上将非标转为标等各方,商业银行将逐步回归业务源头,发行符合监管要求的理财产品,在消除期限错配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预计将出现两种趋势:一是机构适当增加权益类产品;二是随着市场净化和价值投资理念的成熟,机构将探索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套路。此外,“理财子公司”的逐步准入也会产生鲶鱼效应,这将使理财业务更加创新和专业化。
易观金融行业分析师王细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产管理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加快。此外,目前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利率呈下降趋势,使得该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目前银行的净值理财产品以固定收益产品为主,这与银行对权益类产品的投资研究能力和银行理财投资者的低风险偏好有关。但随着客户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将逐步加强对权益性产品的投资研究能力和风险控制,从而提高权益性资产的投资比例,增强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